全球化浪潮下,各国竞相简化签证流程以吸引国际资本与人才。然而,印度却逆势而行。2025年7月24日,印度恢复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签发,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停滞。此举看似开放,实则附加了令人咋舌的高门槛,引发了广泛争议。这并非简单的行政规范,而是地缘政治考量与经济利益驱动下,一场充满矛盾与不对称的政策荒诞剧,深刻揭示了中印关系中互信基础的脆弱性。
此次印度恢复的旅游签证政策,其门槛之高令人费解。申请者被要求提供近六个月余额不低于十万元人民币的银行流水。这笔资金,对于普通游客而言,无疑是一笔巨款。
更甚者,实际操作中还需同步提交冻结三个月的、金额不低于一万元人民币的存款证明。这一标准不仅远超疫情前印度对华签证要求,更显著高于日本(约5万人民币)和申根国家(3-5万人民币)等主流旅游目的地。
这种“精算”式的资金要求,与印度相对较低的旅游消费水平(普通行程一周约1-2万人民币)严重脱节。其背后意图,被普遍质疑为“筛选高净值游客”,实则是一种经济歧视。
地域限制同样严苛得令人窒息。目前,印度签证仅限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三地的签证中心受理。这意味着,居住在其他广大地区的中国公民,若想赴印旅游,必须舟车劳顿前往这三个城市。
此外,申请人还必须本人到场采集生物信息。整个流程繁琐不堪,所需材料复杂多样。甚至有案例显示,申请者被额外要求提交无犯罪证明公证书、户口本全页翻译件等,政策执行混乱且缺乏透明度。
中印两国在签证发放量上的悬殊对比,更是触目惊心。2024年,中国向印度公民发放了超过28万份各类签证,涵盖旅游、商务、留学等多种类型。这体现了中方在人员往来上的开放姿态。
然而,印度在同期仅批准了约2000份中国签证,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工人签证。旅游签直至2025年7月才象征性恢复,且电子签渠道至今仍未开放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商务签的拒签率高达90%。
这种极度不对称的签证政策,并非偶然。分析指出,印度此举可能意在回应中方恢复印度香客赴藏朝圣的善意。同时,也试图缓解其制造业对中国技术人员的依赖,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。
然而,这种“开放”是高度选择性的,缺乏全面性。除了旅游签证,留学生签证、中企投资限制以及中印直航等关键症结,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。这表明印度在对华政策上,仍处于一种矛盾和摇摆的状态。
这种“高门槛”的签证政策,深刻折射出印度在地缘政治上的复杂心态。它既渴望从庞大的中国旅游市场中分一杯羹,以提振本国经济,又难以掩饰其对中国的战略焦虑和防范心理。
这种“既要又要”的“精算”策略,最终扭曲了开放的本质。它不仅阻碍了双边人员的正常往来,更深层地加剧了两国之间的认知鸿沟,使得互信的建立变得异常艰难。
中国民众对赴印旅游的意愿普遍不高,这并非空穴来风。主要担忧集中在印度的卫生条件、治安环境,特别是女性安全问题。这些现实问题,构成了中国游客赴印的心理障碍。
数据显示,“印度”旅游搜索量仅为泰国的1/20,这直观反映了中国游客对印度的兴趣度之低。在此基础上,印度再设置如此高的签证门槛,无疑是雪上加霜,进一步抑制了本就低迷的赴印旅游热情。
开放与便利化,对印度自身的发展而言,并非是对中国游客的“恩惠”,而是一种战略上的必然。它是增强彼此互信、消解认知鸿沟、培育民间善意的关键增量。
印度在争夺中国游客市场方面,已经远远落后于尼泊尔、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邻国。这些国家通过简化签证流程,已成功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。
真正的龙象共舞,需要双方以更开放、更互惠的姿态推动人员往来。这包括解除不合理的限制,取消针对在印中企的投资和经营壁垒,以及早日开通两国直航。互信的重建,始于真诚的开放,而非精明的“精算”。否则,这场龙象之舞,只会是步履维艰的独角戏。
启远网-股票免费配资搜加杠网-重庆股票配资开户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